自从在“2010浙江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上听过丁列明发言,旅美女博士刘利平就一直“追着”丁列明希望能和他深入沟通。丁列明是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一位成功的海归企业家。刘利平在美国从事新药研发工作十几年,这次借参加国际人才交流会的机会,回国考察适合创业的城市。
在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听到杭州滨江区有“5050计划”,旅美学者罗文博士也非常激动。
“5050计划”是2010年滨江区针对引进高端海外人才制定的新政策,将在5年内,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创业人才50名,年技工贸总收入超千万元的留学企业累计达50家。入选“5050计划”创业项目,滨江区给予优厚的扶持政策。其中A类项目,能得到最高5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最高3年500平方米以内的办公场所租金补贴,两年内最高500万元银行贷款的全额贴息等。
“对于我们医药企业来说,创业启动资金非常重要,新药研发的投入很高,风险也很高。”罗文说。和刘利平一样,罗文此前也已在国内考察了若干城市,包括他的老家北京,但他显然更倾向在浙江落户。
这一次,有400多名海外留学人员带着项目来参加人才大会,寻求人才与资本的“对撞”。重奖,是不是杭州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创业的唯一“砝码”?
“肯定不是!”刘利平说,她已在国内很多城市考察过,一些地方给土地、给钱,政策甚至比杭州的还要诱人,但她更看重的是一个城市的“软环境”,包括城市管理者的水平,整个产业生态链是否完备。
丁列明2003年在杭州开始创业,因为新药研发周期长、风险大,难以找到投资者,就连银行贷款也很困难。2006年,余杭区政府帮助贝达药业收购了一家药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贝达药业正好启动三期临床,需要大量资金,一家原本谈好的投资商因为经济危机临时退出,是政府通过创投引导基金支持了1500万元,才让企业渡过难关。现在,贝达药业已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身的高新制药企业,研发综合实力在国内领先。如今,是风险投资商和银行反过来“追着”约见丁列明,希望投资贝达药业。
另一位在滨江创业的成功浙商也举例说,他的企业创办时投入了5000万元,其中政府支持的不到400万元,政府在资金上的支持不是决定性的,但政府的“保姆式管理”让他感觉很好,滨江区人事局有专人和他对接,最重要的是“政府永远只做政府该做的事”。
著名浙商、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回忆说,七八年前他回国创业,曾收到消防系统发来的一张1万元的罚单,他当时对国内情况不熟悉,就打电话给市长。第二天,市长让秘书带着1万元去消防部门替他交了罚金。
“海归精英虽然有不错的团队和项目,但相对缺乏的是资金和实际运作能力,回国后总会遇到‘怎么这样,怎么那样’的事情,习惯于以外国人的思路来处理中国的事情。我觉得,海外精英和本土民营企业强强联合是最好的模式。”朱敏说。
一个绝佳的案例是朱敏和另一位成功浙商、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以及海归杨立友合作的太阳能项目。在低压电器行业已经做到世界领先的南存辉,10年前就开始关注和投资太阳能行业。在海外遇到太阳能电池研究的杨立友后,向来宣称不搞多元化的南存辉,正式进军太阳能行业。他把这个再创业称作“造船”,“这个大船,要靠懂行的人来开,所以我和杨立友说,你来当船长”。
为了吸引更多资源,南存辉和杨立友这对黄金搭档,又引进了朱敏这个海归风险投资商。朱敏在这个项目上的投资回报率有望超过1000倍。这也点燃了南存辉投资高新科技的热情。借着在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上公开发言的机会,南存辉热情地向海外学子发出邀约,并在大会上公布了自己的手机号码。台下的听众反响热烈,当场就有人追问南存辉,如何进行项目谈判的具体对接。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CEO姚纳新也是一位海归,他创业时的梦想是“打造中国的西门子”。3年前,西门子想用几亿元的价格收购聚光科技,被他拒绝。如今,聚光科技已成为中国分析仪器和环保监测仪器行业的龙头企业。姚纳新给创业海归的建议是“公司在内部管理上要国际化,公司在对外运作上要本土化”,说的也是海归要适应本土文化的意思。他特别强调,“本土化不仅仅是中国化,在广东要广东化,在陕西要陕西化,必须适应当地文化”。
一场政府搭台的人才交流会,让善于把握市场先机的成功浙商,在家门口就轻松和海外高端人才“对上了眼”。据不完全统计,本次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上,海外英才带来的227个国际尖端科技项目找到“伯乐”,其中72个项目正式签约,签约总金额达10.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