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2015.01.03
浙江省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概念规划图
贝达药业新生产基地鸟瞰图
贝达药业盐酸埃克替尼产业基地开工典礼
2012年5月3日,光明日报一版头条以《丁列明团队的“中国梦”》为题报道了“千人计划”专家代表、海归博士、浙江贝达药业公司董事长丁列明和他的团队。他们用10年时间,研发成功世界第三个、中国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结束了我国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完全依赖进口的历史,标志着我国抗癌药的研究已处在世界领先水平。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称赞这一成果“堪称民生领域的‘两弹一星’”。
如今,在贝达药业公司所在的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丁列明的经历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成为一种现象。在这块创新创业的热土上,涌现了许许多多的“丁列明”。从一位具有家国情怀的科学家,成长为有社会担当的企业家,继而成为一个地方优势产业的推动者,丁列明的成长之路给人以信心和力量。2014年12月9日,本报召开“丁列明现象”研讨会,与专家学者们一起解析支撑丁列明创业成功的各种要素。
作者:徐文光(中共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
2008年底,正值全球金融危机,贝达药业经过Ⅰ、Ⅱ期临床试验的大量投入,企业资金已经耗尽,原本计划投资的海外风险基金由于形势所迫取消投资计划。在这紧要关头,我们通过创投引导基金支持了1500万元,帮助企业渡过了难关。截至目前,余杭给予贝达药业的政府扶持资金累计已达3000万元。
除了资金支持外,我们还不断完善人才政策,鼓励自主申报国家“千人计划”,目前贝达药业已有5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历经8年光阴,以丁总为首的贝达药业团队终获成功。截至2013年年底,凯美纳总销售额已突破8亿元,创造了中国新药史上的新纪录。
当我们剖析余杭如何创造适宜“科学家到企业家”转变的“阳光、土壤和空气”,并为贝达药业的“余杭基因”感到自豪之时,也要思考接下来余杭能为“丁列明们”做些什么?该怎么做?变“丁列明”为“丁列明现象”,进而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
一是要强化平台建设,提供创新创业载体。依托区内杭州未来科技城(海创园)、浙江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园区、梦想小镇等国家、省、市级平台,着力打造国内一流、省内引领的创新创业载体。
二是要强化政策扶持,完善创新创业保障。我们将逐步改变以往传统的“政府拨款、让利让税”单纯政府投入方式,探索运用市场规律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最大限度地放大政策资金的支持效力,形成新的政策“洼地效应”。拓宽资智对接渠道,充分整合金融信贷、财政资金、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等多种金融资源,积极为企业解决研发和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融资问题。
三是要强化服务保障,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我们将在产业集聚度高的创新创业平台中建设公共技术平台、数据处理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引进知识产权、法律、财务等中介机构,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着力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简化创新项目的审批环节与手续,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
作者:陈金生(余杭区委常委、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书记)
过去十年,我们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共同经历了贝达药业丁列明团队从回国创业到2011年凯美纳成功上市,2013年贝达新基地奠基动工和这几年贝达药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全过程。贝达药业的成功为我们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的建设增强了信心、提供了动力,我们也尝到了甜头。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今后将主要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坚持规划引领,做好空间保障。按照园区的产业规划和空间布局,余杭生物高新区规划了空间面积20.76平方公里,一期10平方公里已经启动。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将园区的生物医药规模工业产值从今年的40亿元增加到200亿元以上,初步建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高新区。
第二,加大基础投入,完善功能配套。未来五年,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将累计投入70亿元的政府资金,用于建设园区的各类配套设施,包括征迁、道路建设、给排水建设、绿化景观改造、迁建热电厂、建加速器和建大量的人才公寓等。
第三,突出政府引导,抓好政策落实。余杭将从项目的研发、孵化、加速、产业化、市场推广各个环节都体现政府扶持,将对企业从人才、资金、资本、资源到股权等给予扶持。
第四,加强团队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目前,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行政审批受理分中心、浙江省医疗器械审评中心、浙江省医疗器械检验院余杭分院分别落户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这意味着省一级以下的审批事项在余杭生物医药高新区内就能完成。同时,凡是需要国家级审批的事项,我们也培训了专人,可以代理企业完成。
作者:宋瑞霖(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
对于丁列明的成功或者贝达的成功,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创新驱动要建立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为什么中央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想这里面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回过头来说,为什么我们中科院没有做出盐酸埃克替尼类药物,而贝达做出来了?如果没有市场的驱动,只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无非是办出了一批国有企业。所以,“丁列明现象”体现的是国家创新政策的成功,是国家人才政策的成功。
我们现在看到对盐酸埃克替尼的争论越来越小,这里有个标志性的事件:美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第一次在公布全球世界创新药的时候写入了中国,写入了贝达,写入了盐酸埃克替尼。盐酸埃克替尼带来的结果是,两个统治中国肺癌药的大牌自动降价,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民生效益是非常重大的。
余杭支持了贝达的发展,贝达自然也成了余杭的名片。但企业还需要后续的支持,这方面地方政府的责任更大。余杭应当利用内部的成功者打造成一个余杭品牌,例如当你有贝达的时候贝达就是名片。我建议,余杭每年应该举办一个品牌论坛会,让全球的CEO知道余杭有贝达,或者通过贝达知道余杭。
对贝达来说,应当进一步参与我们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特别是下一步医保制度的改革,这将对创新企业有所帮助,贝达不仅要自己成功,还要让更多的企业变成未来的贝达,也希望贝达在未来的10年进入世界医药100强。
作者:苏海南(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
听取了丁列明事迹的介绍,我有四点认识和感触。一是事迹非常感人,让人看到海外赤子主动放弃国外优厚待遇、牺牲个人及小家利益、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这在当今不少人只顾追求个人利益的社会风气下尤为可贵。二是事迹非常振奋人。丁列明及其团队创造的成果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与外国同类药品对照试用取得了高于外国同类药品的治疗效果,展示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为国人增了光。三是事迹非常激励人。一方面,他树立了一个回国创业成功的榜样,将激励所有人特别是已经回国创业或就业的海外学子和尚未回国的学子向其学习,通过拼搏排除困难取得事业的成功,为国家作出新的贡献;另一方面,也将激励其他地区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向浙江余杭学习,争取营造能够培育“丁列明现象”的良好环境。
另外,丁列明的事迹给了我们多方面启示。他本人及其团队的拼搏过程和目前取得的辉煌成功,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中国梦的号召精神。忠诚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怀和坚定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原动力;高深的知识水平和过硬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手段;具有强烈拼搏精神和百折不回毅力的坚强团队,是实现中国梦的组织依托;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全力支持帮助,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保障。我们应该学习丁列明及其团队的精神,地方政府部门也应该学习浙江余杭的做法,努力为人才营造有利于展示才华的平台,进一步完善有关引才、留才、激励人才的政策,营造人才生存发展和贡献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促进早日实现中国梦。
作者:陈桦(中国侨联经济科技部部长)
丁列明是我们中国侨联特别专家,也是生物医药专业委员会的骨干,从一个侨务工作者的角度,我为我们侨界能有这样一位优秀的人才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剖析丁列明现象,我认为首先是时势造英雄。我们正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G20峰会、东盟峰会等一系列活动,包括“一带一路”战略的启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构筑了一个新的战略格局。在这样一个大时代、大格局、大发展的状态下,我们需要人才。四中全会提出创新驱动,要转变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丁列明正从事着这样的事业。和他一样,有很多新侨回归了祖国,时代成就人才的成长。
其次,我觉得核心价值观支撑人才的成功。“丁列明现象”的出现有四大要素。第一是情怀。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的足迹,浪迹天涯越久,思乡念祖的情怀就越浓,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义无反顾背起行囊回到祖国,这是爱国情怀的感召。第二是梦想。无论是“两弹一星”的专家也好,还是这么多年一批批回到祖国的专家也好,他们都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大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而丁列明的梦想就是要让中国的老百姓用得起最好的药,让患者看到生的希望。第三是精神。丁列明身上体现了很好的浙江精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勇立潮头。生物医药领域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是空前的,搞不好上亿元资金就打水漂了,但是丁列明用他的战略眼光和信心坚持了下来。第四是责任。前不久,丁列明联合了14位院士写了一篇非常重要的建言书,针对我们整个生物医药的发展和瓶颈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这些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的批示,并安排专题调研。丁列明不仅仅关心自己的企业,更关心整个生物医药产业,尤为可贵。
作者:丁列明(贝达药业董事长)
10多年前,我和创业伙伴带着梦想和激情回国创新创业。十年磨一剑,我们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1类靶向抗癌新药。上市3年,让4万多晚期肺癌病人获益,实现销售15亿元,创税4亿多,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做成了一件在美国做不到的事。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的快速发展和鼓励创新的科技及人才政策。在研发、审批、生产和市场开拓的各个关节点,我们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公司所在地余杭区政府,给了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可以说,没有这些帮助和支持,不会有今天的贝达。如2008年金融危机时,若没有余杭区政府1500万元的雪中送炭,凯美纳项目可能就会搁浅或夭折。正是他们的远见、务实和魄力,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给予坚定和有力的扶持,从项目研发、人才引进、基地建设、金融服务到行政审批,帮助我们共渡难关。因此,当我们成为行业标杆,省内外很多开发区伸出橄榄枝时,我们会坚定地说,我们的发展已证明余杭是片创新创业的乐土,我们更有信心在这片土地上创造辉煌。
如果说,当年的创新路因有政府的一路相伴,才有了突破和今天的成果;那么,产业的飞跃发展更需要国家顶层设计和政策协同。生物医药行业的生态环境依然不容乐观,仍有诸多政策制约。如招标难、进院难、推广难、进医保难和审批慢。这些大大限制了创新成果的应用和价值实现,也影响了创新的动力。希望国家能优化政策体系,推动医药产业更快发展。
我们庆幸自己赶上了中国创新创业的最好时机。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创新的高度重视,让我们这些海外学子有了实现自己梦想和价值的机会。医药创新,是产业的需求,也是民生的需求,我们深感自己责任重大。我们一定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和支持,在创新路上不断突破,奋勇前进。
作者:吴江(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丁列明和他的创业团队为什么能够10年创业,一举成功?他的评价是:“余杭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创新创业地,这个地方事业能做成,个人的价值能实现。”同样,马云也说过“余杭就是他梦想中创业的地方”。余杭神奇在哪里?除了长三角的经济区位优势、自然环境优美、良渚文化底蕴,更为重要的是余杭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创新创业的科学作为,营造了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人才生态系统”。
首先是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形成了富有竞争性和开放性的市场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创造便捷高效投资环境,打造社会普遍认可的企业家精神和宽容失败的人文环境,让竞争与合作的创新团队得到社会认可。其次是政府的优质服务和监管作用,形成了公开、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以及基于一致性和透明性的市场监管,政府不干预企业创新活动,行政审批大大简化,政府职能法定化、程序化,并推动使创新者获得回报的知识产权保护。再次是良好的创新人才政策环境,促进了产学研创新团队的有效合作。对这批热血归国博士,国家给予多方面的关爱和支持:埃克替尼项目被列入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火炬计划”“86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浙江省和杭州市“十一五”重大专项。余杭区更是为他们提供资金、土地、政策等优惠条件,还给丁列明核心团队的博士每人一套人才专用房和一笔安家费。这种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交互式战略合作过程构成了人才创新创业的最佳生态环境。
作者:祁国明(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首先,我作为一个肺癌患者的亲属,对丁博士的创造表示感谢,同时也对孵化这个企业的余杭区委区政府表示感谢。我的亲属去年被确诊肺癌晚期,使用贝达的药以后,肿瘤缩小,生活状态还很不错,这证明这个药物确确实实对于治疗肺癌有效果。丁列明能够把国外的研究成果带回国内并继续成功研发,确实是学术上有造诣,有创新、创业的勇气以及家国情怀,愿意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献给国家、献给老百姓。
现在很多地方都把生物医药作为支柱性产业,但是真正成功的很少。余杭区政府不急功近利,能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很值得赞扬。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国家,就要吸引更多的人才、更多地和国外的先进企业合作,还要依靠自己的创新团队。创新是最重要的。我国医药企业大概有6000家,加在一块儿还不如国外一家两家。余杭不妨把“梦”做得更大一点,在各方面给更多的“贝达”、更多的“丁列明”以支持,在未来的余杭培育出世界级医药大型企业。
作者:支修益(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兼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
我搞了30多年的肺癌研究,对肺癌的发病情况、治疗情况、市场需求、病人的需求,还有国家在这方面的困惑和国家在这方面的尝试,都很清楚。正是有了民族创新药物,让从来不搭理我们的罗氏等跨国大企业弯下腰低下头与国家医保部门和人力社保部门谈判。丁列明让中国生物医药整体上扬了眉吐了气。
我和丁列明一样,都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成员。我们农工党主席陈竺曾提出,肺癌作为我们国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肿瘤,农工中央要拿出行动来,要研究更多的药,利用贝达的平台和团队继续再科研。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现在的“丁列明现象”还属于进行时,余杭区政府要搞好贝达这个名片,帮他解决切实的问题。他现在仍然面临着很大挑战,国外医药巨头、国产的仿造药都虎视眈眈。既然我们打造了一个品牌,就要帮到底,帮他站稳了。现在医保政策没到位,我们怎样通过人大、政协,各个党派扶持他进入医保,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讨。
我郑重代表中国抗癌协会希望贝达在整体引领创新药研发方面,包括慈善事业方面、临床研究方面能够越来越好。我也有信心看到余杭区委区政府以良好的政策给予“丁列明们”更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