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网 2013.05.02
一、 导师名片
姓名:丁列明(1963.12~) 籍贯:浙江嵊州
职务: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行业:高科技制药
社会职务及荣誉: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美国阿肯色大学医学博士,美国病理科执业医师。担任浙江省青年协会会员、美国医学会会员、美国临床病理学家协会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协会会员等。2009年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010年获中国侨界“创新人才”奖,2011年,获国家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
座右铭:创业改变命运,行动成就梦想。
二、 访谈学员名片
卢顺才(1986.1~),男,籍贯四川会理,浙江大学2010级能源系2010级在读研究生,求是强鹰学员。担任共青团四川省委驻浙江省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浙大能源系热能硕士10级2班班长。在校期间多次率领团队参加大型创业比赛并获大奖。2011年,创立杭州顺才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正式开始自主创业之路。
三、 学徒看师傅
一切来得这么突然,又这么真切。我至今仍会在脑中,回放那一年的点点滴滴……
2010年5月,当我成为丁列明导师的学徒时,正值导师的新药项目处于关键时期。忙碌的他,不喜欢被人称为“企业家”,而更喜欢“实干家”这个头衔。2个月之后,贝达药业提交了新药证书申请。一年之后,凯美纳新药上市。这场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卫生部长陈竺盛赞凯美纳为“民生领域里堪比两弹一星的重大突破”。时年9月,我从丁列明导师手中接过“求是强鹰”的结业证书,一起重温一年的师徒情谊。2012年8月,凯美纳在中国上市不过一年,销售额已超过2亿元。而我又一次走进丁列明导师的办公室,与他回忆那段峥嵘的创业岁月……
十年追寻美国梦
那个时代的人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国梦’”。其中更深层含义在于一个去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一个人人都应该有的去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一个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一个通过奋斗和双手的劳动得到公平回报的机会。
1979年,高中毕业还没有出过县境的丁列明考上了浙江医科大学。这个农家子弟,第一次见到火车,第一次来到杭州,第一次接触到说普通话的同学。激动、感慨之余,脑子里冒出一个强烈的梦想:外面的世界太精彩,有机会一定要出国见见大世面!
1992年,已获传染病学硕士学位的他,作为访问学者负笈远渡。在美国的日子里,他以农民的朴实和勤奋为自己铺平了通向学术高峰的路:1996年,通过美国医学博士考试;2000年,完成严格的病理科住院医培训,成为病理科执业医师。
在美国,最受人尊敬的职业是“三师”:“律师”“工程师”和“医师”。此时的他,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俨然已经过上了中产的生活事业有成;在外人看来,他职业稳定,家庭美满;专业上,他得到了美国同行的承认和尊重,一条宽广的青霄路展现在面前。
卢顺才(以下简称“卢”):您花了多少时间才在美国站稳脚跟呢?看到您现在挂在办公室里的那张医师从业执照,似乎已经成为您的一件收藏品了。
丁列明(以下简称“丁”):92年来到美国,前后十年,才在美国过上了中产阶级的生活。但是生活水平达到美国的中等,并不意味着生活就能完全融入美国的主流生活中。生活稳定,心却越来越不稳定。学术上成就越大,地位越高,其实对祖国的思念越强烈。就这样在美国生活下去,内心也越来越不甘,最终选择回国。
又一个梦想开始
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丁列明的家是中国留学生的“据点”,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常聚集在一起,时不时会做起同样的中国梦。在国内时都曾渴望出来,到了异国他乡,对祖国的思念不可遏制地澎湃在心中。出国梦圆之后,又要开始一段圆“中国梦”的旅程。在这个开始人生的转折点,不得不提丁列明的两个同学和挚友:王印祥和张晓东。
2002年7月,丁列明与已在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的王印祥和医用化学博士张晓东聚集在一起,共同商讨由张晓东设计、多位博士共同参与的抗癌新药项目的推进问题。这是一个国际尖端项目,已有较好的实验结果,但要往前推进却遇到资金和人员等困难。下一步该如何发展?是在美国研发还是回国创业?三位博士掀起了头脑风暴。
新中国建立以来的药品目录,绝大部分是仿制药,,自主研发的新药寥寥无几,堪与国际竞争的尖端新药更是罕见。为何不为祖国雪中送炭,却要为医药发达的美国锦上添花?
“美国的生活好是好,作为中国人,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谈及此,丁列明动情了。他们毅然做出决定:回国创业!把自己的成果献给祖国和人民,这是一个学人最有意义的事!
一个月后,丁列明告别家人,登程归国。
卢:百度的李彦宏曾说过,如果你选择了科技创业,就意味着选择了所有创业模式中最艰难的一条道路。对此您怎么看?
丁:依照原创程度的高低,中国把新药分成一类、二类直到六类。一类新药是原创程度最高的药物,意味着制造这种药物的化合物此前从没被人合成。在美国研发国家一类新药,平均需要10年时间,投入10亿美元,而且是典型的高风险行业。我一位朋友在跨国企业工作17年,研发了7个新药,均以失败告终,多年心血付诸东流。这就是新药研制过程中的常态。
雄关漫步真如铁
似乎到今天,这仍是一个赌徒式的决定:放弃美国的医生职业,带着全部家底数百万元人民币,登上了回中国的飞机。2003年1月,在回国几个月后,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这几个博士海外回来的,做一类新药研发。”在租来的实验室里,丁列明及其团队不时被这么介绍。丁列明认为“这听起来是表扬,实际上是在笑话我们不知天高地厚”。
由阿斯利康研发的里程碑药物易瑞沙刚刚通过了FDA认证,在美国及日本两地上市,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准用于肺癌治疗的小分子靶向药,丁列明想做的就是第二个“易瑞沙”。但是在2004年11月,第二个“易瑞沙”面世,但不属于贝达,而是罗氏药业研发的特罗凯。
此时,贝达正在实验室里经历一次次细胞污染、一只只裸鼠死掉。“每一步都有可能失败,的确是背水一战。”2005年10月,动物实验完成,贝达提出临床试验申请,次年6月获批。临床试验必须在权威的大医院进行。然而大医院接受临床试验必须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制药企业,大医院的门槛很高。
“贝达药业?没听说过!”大医院的专家冷冷地回绝着。“能不能给我15分钟?只要15分钟,我把我的新药介绍一下!”专家的目光变得温和了。15分钟,半个小时,一个多小时过去,专家的脸从眉头紧锁到表情舒展,再到兴奋和激动。最后,他拎起电话:“我看接了吧,他们不是商人,是干实事的专家!”
卢:您觉得回顾研发新药的过程,或者可以说创业历程中,什么最困难?
丁:这10年,我孤身一人在国内,基本上是在车间、办公室里度过的。其间,面临的考验一个接一个:从药物的合成、药效、代谢和毒性研究到临床试验、资金困难、人员流动造成技术断档……为了找到可以对付肺癌的化学物质,我们用了4年,但是这只是研发新药的第一步。其中最困难的莫过于,高投入的行业,遭遇金融危机。09年,在冲刺阶段风投撤资了。最终我们也豁出去了,可以说是变卖家产让公司硬挺了过来。
一分钱难倒英雄
2008年,贝达开始三期双盲试验。临床试验是新药烧钱阶段,给患者服用的药品全部免费,还要给医院支付费用。他们选择27家国内著名医院的400个晚期肺癌患者进行双盲比对试验。400个患者被分成AB组,一组服用进口的易瑞沙,一组服用自主产品凯美纳,病人跟医生都不知道服用的是什么药,直至试验结束才能揭盲。
这样,给病人服用的易瑞沙和凯美纳都需贝达药业无偿提供,易瑞沙每片要550元,仅三期临床就要2600万元,整个三期临床需要4800万元。丁列明心里没底。他担心与易瑞沙的比对结果,更担心没机会看到这个结果。而此时,他不仅花完了从各方筹集到的3000万元资金,还欠着银行3000万元,他去哪找钱呢?
丁列明一边发动博士们抵押房产,出售个人股票用于维持企业运转,一边四处找钱,寻求投资。
就在他感到绝望时,政府向他伸出援手。余杭区政府通过下属的创投引导基金为他们解决了1500万元;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基金也给他们有力的支持;浙江省、杭州市也以不同的方式予以扶持。在贝达最困难的时候,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通过各种途径先后为贝达药业解决资金缺口5000余万元。
卢:可以说,您现在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那回顾那段经历,您又有怎样的经验呢?
丁:新药研发不仅与科学相关,还与国家政策法规相关。从研究方案的制定到受试者的选择,中国都在探索之中。在这个灰色地带,药企需要不断与药审中心沟通交流。钱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我们的新药在人民大会堂发布,实际上也说明研发新药并不是企业行为,更是国家行为。
十年一剑动江湖
凯美纳,拉丁文的意思是:肺的健康食品。尽管丁列明的团队信心十足,但是也做好了一切的打算。“成功,新药上市;失败,卷铺盖走人!”
2011年6月15日下午,余杭贝达药业总部,丁列明在办公室里坐立不安。他在等待着一个决定命运的时刻。这个时刻,将决定他以及他的博士团队的命运。
同一时刻,主持临床试验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孙燕院士正在进行着凯美纳三期临床的揭盲仪式。盲底委托第三方公司上海泰格医药有限公司著名统计专家、中国医学统计学会主委苏炳华教授设计,两组外观一样的药物,每盒药有号码,号码掌握在第三方公司手里。
事实上,计算机里的分组已完成,两组效果虽有伯仲,但效果均不错。但孰为伯仲?第一次揭盲揭出AB组,疗效指标显示:无进展生存时间A组为137天,B组为102天,A组疗效优于B组。谁是A谁是B?在电脑上输入数据,敲击回车键,结果赫然呈现:“啊,你们是A!”孙院士激动地站了起来。
2011年6月7日、7月4日在美国临床肿瘤年会和世界肺癌大会上公布,再度引起了国际临床肿瘤专家的热情赞扬,这在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历史上前所未有。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凯美纳良好的疗效吸引了世界500强企业的纷纷关注。
后来,丁列明在中组部座谈会上这样说道:“我们这群疯子和傻子给中国的医药界带来了惊喜:十年拼搏,终于让中国的第一个小分子靶向抗癌药凯美纳横空出世,我们在美国没能完成的梦想在祖国完成了!”
卢:听说您不会喝酒,但是揭盲那天你跟大家去狂欢,喝了很多酒。
丁:就像我的合作伙伴说的那样,这辈子值了。很难想象,如果我们没有选择回国,在美国继续该项研究,我们是否还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充其量,我们能完成阶段性的研究,把项目转给某个大公司。但是,内心的满足却不可同日而语。
橘井杏林抒情怀
凯美纳的第一适应症就是肺癌。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治疗肺癌所用的靶向抗癌药完全依赖美国、英国进口。平均算下来,一位癌症患者用进口药每月需开支1.6万到2万元。进口药由于高昂的价格,目前国内的使用量也就3到4万病人。
而新药具有的更强的安全性、针对性,同时其显著的疗效和低副作用,使其具有很高的经济、学术价值,业界评价很高,市场空间很大。新药研制成功后,美国跨国公司希望用“天价”来收购贝达公司,但丁列明拒绝了。
“让中国的患者能吃得起好药。”这是丁列明做药的出发点。在上海医药高端研发会议上,贝达药业获得年度成就奖,他在获奖中感言:“新药研制很艰苦,我们中国人终于自主研发了自己的靶向抗癌药,我们感到骄傲和喜悦。我有信心让新药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给老百姓实惠,受益于民要还之于民。”
丁列明希望借助政府,先行推进自主研发的产品进入新农合,让中国的农民用得起。
卢:您说要做老百姓用的好药,怎么样才是用得起呢?
丁:肯定比国外的同类药物便宜。目前国际市场上同类药,易瑞沙的价格是550元/片、特罗凯是660元/片。凯美纳服用成本为每片130元,每日3片,算下来每月1.1万元左右,一个月能省下5000到9000元。虽然比进口药物便宜1/3以上,但凯美纳的月服药成本仍然相当于一个农民两年的纯收入、一个城镇居民大半年的收入,而且不能进入医保。我们仍在推动,希望可以让更多的人用得起。同时,我们也会通过慈善赠药等活动,让更多的老百姓受益。
携手十年再出发
“机会远比安稳重要,事业远比金钱重要,未来远比今天重要。”这是李开复的话,也是丁列明非常欣赏的一句话。
生物医药研发是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活,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极高。丁列明作为2009年度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其坚忍的创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吸引、聚集了一大批青年才俊。在他麾下,一群有能力、有信念的人,为了新药研制这个共同的目标,互勉互持精诚合作。贝达团队的凝聚力产生了一股强大而持久的力量,支撑这场耗时长久的创业历程。
丁列明认为:凭借一己之力获取卓越的成果,是非常困难的。作为一家高科技制药企业,每位成员尤其核心技术团队的协同合作,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更是企业生命力的彰显。贝达药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艰苦创业、共享未来,一个根植于浙江的财富神话也许将诞生于贝达药业。
仁者无疆,丁列明与贝达准备再出发。凯美纳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接下来他的团队将继续开发、研制新的项目。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贝达公司研发中心,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新药研发平台。正如贝达医药车间墙上所写的:创业改变命运,行动成就梦想。“贝达”源自英文“Better”(意指更好),公司以“Better Medicine,Better Life”(意指做好药,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好)。Beta,better!
卢:您如何吸引各种人才来到贝达共创事业?
丁:人才来到我们公司,就是来做事业的,这份事业需要每个人共同奋斗来实现,同时我们建立起工作绩效与股权挂钩制度,创业团队的每个人的业绩和回报有密切联系。
丁列明导师寄语
强鹰出笼,梦圆中国。
四、 学徒评师傅
丁继来(求是强鹰六期学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2012级材料系博士生):
“丁列明导师,在美国攻读博士,期间研发出了新的抗癌药物,是一个纯纯脆脆靠科技起家创业的企业家。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有了自己独有的知识产权之后,才能谈到第二步要考虑的:自己的领导力和管理素质。作为一个企业家,能笼络一群优秀有为、有能忠实于自己的人才是不容易的。这首先,自己要有能力,品行好。这是作为领路人的基础;还需要优秀的管理才能,这是实现更好合作的途径。丁老师很优秀,有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在美期间另辟蹊径,取得了新一代抗癌药物的制备关键方法;同时有着随和的性格和淡定的心态,这是作为一个有远见的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他与另五人同样优秀的留美博士共同回国创业,得到了他们的信服和支持,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陈城(求是强鹰六期学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12级博士生):
“这一年里,在丁列明导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学术研究者的坚韧和谦逊,看到了一名高级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看到了一位公司领导者的胆识和魄力,也看到了他作为强鹰学员的导师,对学员的关怀。通过和丁老师的交流,我对海归科技人员的创业路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请丁老师帮助我分析了职业规划,让我从对个人发展只有一个最初的概念,到如今比较清楚该如何一步一步实现。”